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国情网
【嘉庆】《罗江县志》(十卷)
2019年09月10日  
打印 文字大小:

清李调元纂。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童山等。幼聪敏,七岁能诗,二十岁,父化楠宦浙中,调元与弟谭元随母赵氏之余姚,遍游浙中山水,遇金石随自摹拓,由是益奋于学,自撰史百家以及稗官野乘,靡不博览,群经小学,皆有著述。乾隆二十二年(1757),调元归蜀应本省乡试不中,复至浙,乾隆二十五年(1760),肄业于锦江书院,撰《南宋宫词百首》,乾隆二十七年(1762),以副榜充内阁中书,乾隆二十九年(176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吏部主事,充广东乡试副考官,寻迁考功司员外郎,以议稿忤满郎中永保,被满尚书舒赫德、阿桂参浮躁谪官。朝鲜副使徐浩修喜其诗,遣人求近著书,调元始奉谕复官员外郎。旋督学广东,任满回京,擢直隶通永道。乾隆三十八年(1773),调元以参永平知府弓养正,为所讦,罢官,下保阳臬司狱,次年春遣戌伊犁,行至涿州(今河北涿县),袁宁桐以其母老代奏获允赎免,乾隆四十一年(1776)返绵州故里,家居二十余年,啸傲山水,以著述自娱。其人喜购书,家有万卷楼,为西川藏书第一家。晚岁筑别墅,曰“醒园”,自号“童山老人”。性喜歌舞,弦歌之声不绝,醒园池台之盛,甲于西蜀,嘉庆七年(1802)卒于罗江县南坝村,年六十九岁。著有《童山全集》、《雨村诗话》等。

http://www.scsqw.cn/Upload/main/contentmanage/article/image/7e93d2486b3742308cf0ae881b40c015.jpeg

李调元《序》述此志编撰原由、经过、体例甚详,曰:“罗江县旧无志。乾隆九年,邑令秀水沈公潜延余先君石亭公纂修,时兵燹初定,并无书籍可考,又急于卒役,不及细访前代名家著述,今百余年来,本朝文教光昌,大开《四库全书》,重修《永乐大典》,于是乎内府秘藏,几乎家家有其书矣。此县志之所宜亟亟也。调元自归田以来,杜门读书。念日月之已逝,恐文献之无征,若不继前志而补前缺,恐一旦填沟壑,咎将谁归?爰取先君所纂旧志,遍加考订,又复于登山临水之余,坐小舆携胥吏,由本州五邑山巅水涯。凡有半碣残碑自明以上者,莫不手自摹拓,家故有万卷楼,又复獭祭渔猎。夜以继日,互相校仇,并取州邑旧志,去其无征,摘其可据。历三寒暑,以成此书。其每条俱载原书之名,用朱竹垞《日下旧闻》例也。其所采金石文,俱照式绘图于旁。其门则分沿革、城池、县署、名宦、各署、城内、东乡、南乡、西乡、北乡、人物、节孝、道释、技术、土产共十五门。独不编艺文一门,俱附见于名胜古迹之后,以便查阅,皆低一格,其拙作诗文亦间录于后。至调元偶有考证,则低二格附焉,共十卷。此书原名《梓里旧闻》,因载县改州,不言县志。今因复设罗江,故仍曰县志。其但言稿而不言撰者,盖欲俟诸贤大夫他日纂修古绵总志,以备刍荛之一采也。”由于李调元之父李化楠曾经参与纂修乾隆旧志,家中收集本邑文献较多,且熟悉历代之沿革变迁。乾、嘉之际,李调元弃官归里,闭门著述,因感日月之易逝,恐文献之无征,乃取旧本考订,与绵州志相互校雠,三历寒暑而编纂成是志。初名《梓里旧闻》,后来更为《罗江县志》而汇刻入调元所辑《函海》这一丛书之中。

全书分十七门,约5万字,编例自订,未桉照正规县志编排,是故从门类设置到内容编排,均与其他县志不尽相同。除卷一之沿革、疆域、城池、公署、职官、宦绩,卷九至十之人物、土产等外,卷二至八则分作城内、东、南、西、北四乡来分述其山川道里、祠庙寺观、古迹名胜、风土人物等,各附入有关之诗文,多系化楠、调元父子所作。人物中亦多是记述李化楠父子家人之事迹。

http://www.scsqw.cn/Upload/main/contentmanage/article/image/bc2fc31f2bf243269dc3f740d63a05c5.jpeg

今存嘉庆七年(1802)刻本,十四年(1809)李鼎元重校印《函海》本,道光四年(1826)李朝夔补刻《函海》本,光绪八年(1882)广汉钟登甲重刻《函海》本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上一条: 【同治】《续修罗江县志》(二十四卷)

下一条: 【乾隆】《直隶绵州罗江县志》(十四卷•首一卷)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    zhongguoguoqing.cn    京ICP备080021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