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国情网
《元和郡县图志》
2018年04月11日  
打印 文字大小:

 

《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是李吉甫(758-814),字弘宪,河北赵州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其父、子三代在唐代三世为相。其父李栖筠,唐代宗朝为御史大夫,名重于时。其子李德裕唐武宗时官太尉,当国凡6年,新、旧《唐书》皆有传。李吉甫其人好学能文,27岁为太常博士,历任忠州、郴州、饶州刺史。唐宪宗即位后,征拜考功郎中、知制诰,不久召为翰林学士,转中书舍人。元和二年(807),因参与谋划讨平剑南道副使刘辟有功,擢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即宰相之职,职。元和三年(808)出为淮南节度使。元和六年(811)授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再度为相。元和九年(814)冬,以暴病卒。


李吉甫一生不仅政绩卓著,为维护唐王朝中央集权统治、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且著述宏富,清孙星衍说:“唐宰相之善读书眷。吉甫为第一人矣。”[1]著有《百司举要》1卷、《六代略》30卷、《元和十道图》10卷、《古今地名》3卷、《删水经》10卷、《元和国计簿》10卷、《元和郡县图志》42卷等,可惜的是这些著作大都已经散佚,只有《元和郡县图志》流传至今。


《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元和八年(813),原书40卷,目录2卷,共计42卷。原有图,但至南宋亡佚,“图今亡矣,独志存焉耳”,[2]故宋人又称其为《元和郡县志》。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又有散佚,今缺第19、20、23、24、35、36卷。它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全国性总志。


《元和郡县图志》的体例,是以《贞观十三年大簿》的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淮南、江南、剑南、岭南、陇右10道统领全志,但由于唐代的“道”只是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而节度使镇在安史之乱之后倒是逐渐成了实际的行政区域,已成为凌驾于府、州之上的一级政区,所以《元和郡县图志》实际上是以当时的47个节度使镇为纲,取节度使理所州领衔,以府、州、县为目,10道只是作为分卷排列的顺序而已。因陇右道时已沦于吐蕃,当时并不是唐王朝的实际辖区,故殿于诸道之后,反映了作者收复失地的志向。李吉甫云:“志凡四十七镇。镇皆有图冠其篇首,故以图志名之。”[2]这就是说每镇一图一志,以47镇为纲,分镇记载府、州及属县。府、州之下记治所、等级、户数、乡数、沿革、疆域、八到、贡赋、属县等项,县下记等级、沿革、山川、古迹、道里、关塞等项。其中的“疆域”是记府、州的东西南北各若干里的界限,后来也称为“四至”。其中的“八到”是该府、州至都城长安、东都洛阳及邻近诸州的距离。后世志书多继承了该书的体例,设置了“四至”“八到”。该志的户口一项分别记载了开元、元和两个时期的户数,以便于比较。在府、州之下,还创有“贡赋”一项,也为后世方志所效仿。《四库全书总目》对此高度评价:“舆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3]当然也不是说《元和郡县图志》毫无欠缺,诚如孙星衍评论,“不载书传名目,又间有异说及疏漏之条,若大坏不在成皋,大别不在安丰,鱼台不载伏羲陵,曹县不载汤冢之类,是其小疵,然其大体详赡,可以证今方志乡壁虚造之说,无此书而地理之学几绝矣”。[4]


尤为可贵的是,李吉甫非常重视志书的经世致用。他批评“古今言地理者凡数十家,尚古远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谣俗者多传疑而失实,饰州邦而叙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切根要。至于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书。将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5]周中孚评价说:“之数语,洵足为后世纂修舆地书之法。”[6]其编纂《元和郡县图志》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辅佐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藩镇,加强中央集权,按他的话说,是为了帮助当代及后世帝王“王天下”,所以《元和郡县图志》于户口疆境、形势险要,必实稽当时图籍为之,最为可据,尤详于兵要地理。“宪宗得以坐览要害,而喻定策画者,图之助多也”。[7]李吉甫病逝后,唐宪宗擢用裴度为相,铲平了藩镇割据,出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因此清人张驹贤盛赞《元和郡县图志》为“辅治经国之书”,“稽户口,列垦田,辨方舆,详贡赋。以及山川关隘,兵马盐冶,仓庾桥道,河渠泽薮之属,无不悉关乎经画。按书而核,道里之远近,地形之形便,生齿之众寡,物力盈亏,皆觳列于几案之间”。[8]


参考文献:

沈松平著,方志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3-65页。


注释:

[1](清)孙星衍:《元和郡县图志序》,(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07页。

[2](宋)程大昌:《元和郡县图志跋》,(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01页。

[3](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25页。

[4](清)孙星衍:《元和郡县图志序》,(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06页。

[5](清)孙星衍:《元和郡县图志序》,(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页。

[6](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卷十一,史部,地理类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0页。

[7](宋)程大昌:《元和郡县图志跋》,(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01页。

[8](清)张驹贤:《元和郡县图志考证序》,《丛书集成初编》第3084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上一条: 《太平寰宇记》

下一条: 嘉靖版《山西通志》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    zhongguoguoqing.cn    京ICP备080021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