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不仅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决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先进的文化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则会制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繁荣发展具有强大价值引导力、思想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中意义重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文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一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文艺作品呈现屏幕,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优秀文化产品蓬勃发展,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在思想活跃、文化交融、观念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一部分文化产品还存在着价值扭曲、浮躁粗俗、娱乐至上、唯市场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在价值观上缺少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工作的根本观点。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道路认同和价值取向,它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和性质。毛泽东同志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帜”决定方向和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方向和道路问题。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孕育、发展的,它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优秀的文化鼓舞人、激励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思想力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人民满意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文化来源于人民,文化生产的过程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为要素的文化的集合。文化建设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氛围和深厚土壤,更是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只有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让先进文化真正走进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逐步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因此,文化建设要“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新时代文化工作者应当扎根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创作的目标,努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人民满意的文化,满足人民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化来自人民,也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观照现实,用生动写实的手段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具有自己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它是各民族长期积淀的文化标识,是引领各民族发展、进步的思想基石,更是各民族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精神力量。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亟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的文化弘扬下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积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摒弃传统文化中落后的、消极的部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现实发展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的思想精髓同现代文明相结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智慧、贡献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具有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根据时代需要和革命需要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发扬革命文化,需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当代价值,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有中华民族品格的具体的、历史的革命精神中汲取精神养分,构建中国精神的时代标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的民族力量。
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社会范畴。每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产生的基础。这就要求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要与时俱进,服务特定历史阶段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当参照这一历史方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讲述好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述好先进人物的故事、讲述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向世界表明中国立场、展现中国智慧、传承中国价值、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作出中国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制了国家、社会和个人所遵从的价值目标,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追求和时代诉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发挥其凝聚共识、团结群众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全党和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为巩固全党和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集聚强大思想力量。
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推进世界文化交流互鉴。马克思主义强调:“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打破了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屏障,增强了民族间的相互依赖性。今天,在一体化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民族间的交往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深入、更为广泛。我们应当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要义和强大的生命张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启示和指导意义。在一体化的世界中,中国要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资源和价值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