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共同富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什么是共同富裕?怎么理解共同富裕?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就这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原常务副组长李培林。
李培林,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
怎么理解“共同富裕”?
第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追求的目标。现在,我国的发展和改革进入新时代、新阶段,下更大决心和更大力气来突出地解决收入差距过大这个发展的短板,并不是要否定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方向。共同富裕是可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行不悖的,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第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我们需要扎实推进、长期努力实现的目标。从现代化社会的标准和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来看,城乡差距应该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最大的软肋。能否大规模地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普遍地富裕起来,走出低收入状态,成为中等收入群体,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以说,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是密切联系的,乡村振兴是关系到发展全局的大事,共同富裕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大事。
第三,共同富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要贯彻到发展的各个领域。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仅仅是经济领域或收入分配领域的事情,而且涉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的富裕,而且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推进共同富裕,我们怎么办?
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尤其需要把握好六个要点:
一是要通过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拉动国内消费,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持续动力。当前的发展动力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0%左右,但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高收入群体消费饱和、低收入群体消费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是要把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补上城乡差距这个短板,让广大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摆脱低收入的状况。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整体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没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
三是在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的同时,也要改进财富分配的结构,加强探索研究财产税的调节方式,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要完善收入和财富分配制度,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同时,要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四是在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同时,更加要注重机会公平,畅通社会流动的渠道,健全社会流动的机制,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给人民提供了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和生产的积极性,使社会充满活力。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要防止阶层固化,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五是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完善勤劳致富的激励机制,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需要强调的是,共同富裕一定是建立在公平和效率均衡基础上的,是有差别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共同富裕,更不能靠“大锅饭”实现共同富裕。
六是要大力加强人民的发展能力建设,普遍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增强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发展能力。我们要通过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普遍提升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以及收入和财富的获得能力。
根据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一旦形成,要扭转变化趋势和缩小差距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可以分阶段、分步骤促进共同富裕,久久为功。总之,我国要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要扎实地推进,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中国社会科学网王村村采访整理